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

實義菩薩。優婆塞戒經講錄(八2-3~3-3)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- 佛教戒律學綱要 -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- 佛學資料。佛法入門。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

實義菩薩。優婆塞戒經講錄(八2-3~3-3) 菩薩戒白話解釋 wiki - 佛教戒律學綱要 -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- 佛學資料。佛法入門。佛經流通 Google Yahoo Facebook





實義菩薩。優婆塞戒經講錄(八2-3~3-3) 菩薩戒白話解釋wiki 


庚二 實義菩薩

『實義菩薩者,能聽深義,樂近善友,樂供養師長、父母、善友,樂聽如來十二部經,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思義。為法因緣不惜身命、妻子、財物,其心堅固。憐愍一切,口言柔軟,先語、實語,無有惡語及兩舌語。(八2-3)於自身所不生輕想。舒手惠施,無有禁固。(八2-4)常樂修磨利智慧刀,雖習外典,為破邪見,出勝邪見,善知方便調伏眾生。於大眾所不生恐怖,常教眾生菩提易得,能令聞者不生怖心。勤修精進,(八2-5)輕賤煩惱,令彼煩惱不得自在。心不放逸,常修忍辱。為涅槃果持戒、精進。(八2-6)願為眾生趨走給使,令彼安隱歡娛受樂;為他受苦,心不生悔。見退菩提,心生憐愍。能救一切種種苦惱,能觀生死所有過罪,能具無上六波羅蜜。所作世事,勝諸眾生。信心堅固,修集慈悲,(八2-7)亦不悕求慈悲果報,於怨親中其心無二。施時平等,捨身亦爾,知無常相,不惜身命。以四攝法攝取眾生。知世諦故,隨眾生語。為諸眾生受苦之時,其心不動如須彌山。雖見眾生多作諸惡,有少善者,心終不忘,於三寶所不生疑心,樂為供養。若少財時,先給貧窮,後施福田;先為貧苦,後為富者。樂讚人善,為開涅槃。所有技藝,欲令人學;見學勝己,生歡喜心。不念自利,常念利他。身、口、意業所作諸善,終不自為,恆為他人,是名實義菩薩。』


(八2-3) 對於自己本身所具足的圓滿佛性具有信心而不生起輕視自己的想法,
(八2-4) 時常樂於修鍊磨利能斬斷煩惱的智慧刀,
(八2-5) 輕視厭惡貪瞋癡等煩惱,令那些煩惱不能夠自由主宰影響自己的身心。
(八2-6) 願意為了一切眾生受人差遣使喚而奔走。
(八2-7) 也不會想念貪求慈悲利益眾生會得到善果酬報,



此策勸為實義菩薩。修行進退,本無一定。如假名菩薩習修菩薩行,又可轉為實義菩薩。忽進忽退,或忽退忽進,為凡夫常有之事;若自己省察尚在假名菩薩相中時,一生慚愧而轉進修。仍可為實義菩薩。深義者,即佛法之深義。受持、讀誦、書寫、解說、思義,(八2-8)在法華為五法師行,詳之為十法行,即對於經典十種行法:一、書寫,二、供養、三、施他,四、諦聽,五、披讀,六、受持,七、開演,八、諷誦,九、思惟,十、修習。為法因緣不惜妻子、財物者,即可為出家菩薩。智慧刀者,能斷煩惱緣之義,所謂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善知方便調伏眾生者,眾生有種種性,種種欲,善知善調,可令止惡行善。自在者,(八3-1)每一法能轉動他法,謂之自在。煩惱能轉動善法,則煩惱力得自在矣;要令彼煩惱不得自在,須勤賤視煩惱。信心者,即信三寶之心。不惜身命者,知身命無常而不惜之。四攝法義、見前。認世事為真實者,謂之世諦。財多可平等施,(八3-2)若財少則先貧窮。令人學藝,所謂菩薩當於五明處求,(八3-3)五明謂:內明、聲明、因明、醫藥明、工巧明。技藝、即後四明之學。若此者。則為實義菩薩,是即勸勉從假修真。


(八2-8) 在「妙法蓮華經」中,「受持、讀、誦、解說、書寫」是為五種弘通經法的法師的行持方法,
(八3-1) 每一個事物如果能夠自由主宰影響轉變其他的事物,就稱之為「自在」。
(八3-2) 如果發心菩薩本身的財產很少不能平等布施(不分貧富貴賤),那就只好先施予貧窮困苦的眾生。 
(八3-3) 「五明」是古印度五種學科知識、技能的總稱。「內明」是關於宗教哲學與佛法修持的知識;「聲明」是研究語音、語法、修辭的學問;「因明」即是邏輯學;「醫方明」是指醫藥類的學識;「工巧明」是工藝、數學、天文、音樂、美術等技藝的學術。


庚三 彰在家勝

『善男子!菩薩有二種:一者、在家,二者、出家。出家菩薩為實義菩薩,是不為難;在家菩薩,是乃為難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』。

每品末後皆置此勉勵之語,佛之慈悲,深切極矣!


牟尼佛法流通網  釋大寬法師  合十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